12月27日,《河南省教育厅》报道了平顶山学院连续承担河南省“国培计划”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在培训过程中,始终做到“五个坚持”,助力我省近万名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为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全文如下:
近年来,平顶山学院连续承担河南省“国培计划”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在培训过程中,始终做到“五个坚持”,助力我省近万名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为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理念上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学校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重视引导参训教师读经典、润师德,守初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每日课前各项目组安排“经典诵读”环节,参训学员从经典原文中汲取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组织学员填写“四有好老师”立志卡,帮助参训学员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发掘典型育人案例,通过互相交流分享,坚定对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坚守。
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情理交融”。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按照“组织统筹科学化,培训教学专业化,学员管理人性化”的原则,不断优化调整培训管理模式。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目标明确,组织领导有力,资源调配合理,任务落实到位,高效实现精细化管理。成立“国培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设立“国培计划”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组建专门的项目工作团队,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制订完善“国培计划”项目管理制度,就组织机构、教师遴选、学员管理、安全预案、资金使用、成果提交、评优评先、后续跟踪等方面做出详细安排,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国培工作群”解决日常管理中遇到的情况,各项目组交流经验,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高质高效解决工作难题。编印学员手册,对项目运行期间的培训目标、日程安排、专家介绍、学习纪律、考核内容等进行了规范。建立了班主任负责制,组建了班委会,通过考勤、任务考核等管理措施来保证培训质量。
内容上做到“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先后赴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咨询专家意见,学习兄弟院校先进培训经验。多次邀请教育部国培专家在项目申报、项目管理方面给予指导,邀请平顶山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和部分校园长及教师代表召开座谈会,探讨当前乡村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破解途径以及授课具体内容。各项目组组织团队核心成员到省内多所农村学校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听取具体意见和建议。在国培学员报到前,项目组对参训学员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研问卷、线上访谈等形式精准了解该项目学员在教学工作中的难点痛点,为项目组科学设计培训课程找到了依据和着力点。根据参训学员实际能力水平,征询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意见,从组织需求、学科需求找方向,从小切口入手,着力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实际问题,使培训内容既强化对专业发展的引领,又考虑学员工作实践的应用。授课专家以科学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向学员展现教学内容,同时留出一定时间,与学员交流互动,共同研讨,解疑释惑,使学员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形式上坚持“实践体验,互动交流”。培训中设置有能力诊断、集中研修、名校访学、实践创新、总结提升、在线伴随等环节,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加强学员的学习体验。通过走访名校、观摩教学、研课磨课、教研交流、同课异构等方式,让学员直观了解名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感受名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提炼授课典型经验。通过导师带教、小组合作,帮助学员打造个人教学特色。要求每位学员撰写一份日常教学的教案,跟岗时提交给基地导师,对学员的教案进行“朱批建议”。另外,“世界咖啡”互动研讨交流形式,让学员在智慧碰撞中归纳总结,学会了举一反三,返岗后尝试在校本研修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创新模式,学思践悟。
组织上实施“导师跟踪,前后施测”。“前测后测”是指培训前期拟定材料清单,要求学员做好材料准备工作;报到后安排学员进行微型课展示,由高校专家和一线名师组成的双导师对学员进行基础教学能力诊断,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学员能力得到科学全面的测评,让学员带着问题参加后续培训活动,为选拔优秀学员长期跟踪选苗育种;在集中培训最后一天通过能力后测成果展示,帮助学员分享收获,总结提升,在反思中凝练经验,在前后对比中感受成长变化。同时,通过表彰优秀和职业规划,帮助学员明确返岗后的努力方向。训后跟踪阶段,安排高校和一线双导师对遴选出的优秀学员重点关注,在职业发展规划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具体进行指导,在分析每位学员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个性化建议。导师在线下不定期回访学员,通过听评课、交流座谈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